在輝南縣東部的石道河鎮西南部,西南岔村這片承載著抗聯記憶的土地上,文明鄉風正與紅色基因深度交融,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綻放出別樣光彩。這個幅員面積22.3平方公里、下轄3個居民組的村莊,在1170名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摘得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吉林省 “百村提升”千村示范村等多項稱號,用實踐書寫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答卷。 黨建引領是西南岔村文明建設的堅實根基。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村“兩委” 班子帶頭領辦合作社發展特色種植,帶動36戶114名村民增收致富,以實干贏得群眾信任。在基礎設施建設現場,總能看到黨員沖鋒在前的身影:改造玉米棧倉時20余名黨員帶頭騰挪院墻,修建村部缺辦公地點時老支書主動借出閑置房屋,黨員的擔當作為有效凝聚起 “共建家園”的強大合力,讓文明建設有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紅色文化為西南岔村的文明鄉風注入了精神靈魂。作為楊靖宇將軍領導抗聯活動的重要區域,該村深度挖掘紅色資源,2018年啟動建設石道河抗聯紀念館,這座采用東北林區 “木刻楞”結構的建筑,以56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紀念館以時間為軸,通過 “勇赴國難、苦難歲月、團結御侮、薪火相傳”四個篇章,借助實物、圖文、微縮場景等多種形式,生動再現了1933年至1940年間抗聯將士的戰斗歷程。其中,1939年春楊靖宇將軍在該村召開的抗聯一路軍領導會議被濃墨重彩展現,這也成為紀念館選址于此的重要原因。如今,這里已成為楊靖宇干部學院現場培訓教學點,與縣內兵工博物館、輝南抗聯紅色文化體驗館實現 “三館融合”,累計接待黨員群眾15萬余人次,讓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生活。與此同時,“抗聯第一哨” 遺址得到保護性開發,石道河子會議情景劇定期演繹,并打造集培訓、餐飲、住宿于一體的抗聯文化中心主體,使紅色文化的傳播陣地不斷拓展。 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讓文明內涵愈發豐富。西南岔村從生產生活中汲取文化養分,打造農事體驗區,讓游客在攤煎餅、采藍莓的體驗中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村民手工制作的粘火勺、大煎餅、山野菜加工品成為特色旅游產品,讓飲食文化在市場中延續生命力。“愛上西南岔”系列活動、潑水節等民俗活動融入現代元素,既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強了大家的文化認同感,讓傳統與現代在鄉村舞臺上碰撞出文明火花。 新農人的培育為文明建設注入新鮮動能。村黨支部積極引導村民轉變觀念,組織 “兩委”班子外出學習先進經驗,摒棄單一種植思維,發展大榛子、藍莓、樹莓等特色產業。通過引入第三方運營田園綜合體,打造燒烤營地、采摘園等文旅項目,不少村民從傳統農民轉型為旅游從業者,在增收致富的同時提升了文明素養。紅色教育與技能培訓的結合,讓更多村民成為既懂技術又有情懷的新農人,為文明鄉風建設持續注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