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著 “天下第一糧倉” 美譽的吉林省榆樹市陽光明媚,萬畝澇洼地一年雙種試驗示范田里,春小麥喜獲豐收的景象格外動人。10 余臺大型收割機轟鳴作響,在金色麥浪中穿梭作業,勾勒出一幅豐收畫卷。 榆樹市河套低洼地帶曾長期受水災困擾,“十年九不收” 是當地糧食生產的痛點。為破解這一困局,該市創新推廣麥豆雙種模式,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實踐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政府主導繪藍圖 政策扶持激活力。榆樹市農業部門牽頭制定麥豆一年雙種治澇可行性方案,統籌規劃江河沿岸一萬畝低洼易澇耕地,精準推進春小麥和夏大豆一年雙種試驗示范。 為調動糧農積極性,該市及時推出扶持政策:對澇洼地種植春小麥的,給予每畝 350 元的地方財政補貼;對種植夏大豆的,落實每畝 550 元的國家補貼,讓糧農吃下 “定心丸”。 科技引領破瓶頸 模式創新提效益。科技賦能是麥豆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榆樹市積極推廣農業科技成果,邀請知名專家參與論證,引進春小麥和夏大豆新品種。其中,春小麥可在 100 天左右(汛期前)成熟收獲,夏大豆則在躲過汛期后種植,80 天左右即可成熟,徹底改變了當地一年一茬的種植歷史。 如今,這一模式的實效初步顯現。今年示范推廣的春小麥畝產達 750 斤,遠超預期,且所有收獲的小麥均已作為良種被預訂,經濟效益顯著。 規模經營降成本 全程農機促高效。榆樹市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勢,由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麥豆雙種,實現種管收全程農機化,為糧食生產低成本高效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過加快農機現代化進程,推廣智能大型農機具,榆樹市農業生產從春種到秋收,進度快、質量好。全程農機化如同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助力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在小麥收獲現場,大型農機協同作業,收割、脫粒、秸稈離田一氣呵成,奏響鄉村振興的樂章。田埂上,糧農李老漢滿臉笑意:“麥收后躲過汛期,就種夏大豆,今年秋季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從他的笑容里,我們仿佛已看到黑土地上金秋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