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臨江市以“撐傘護航”品牌活動為統領,深挖本地紅色資源“富礦”,創新教育形式,凝聚多方合力,探索出一條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特色路徑,為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注入了鮮活的“紅色動能”。 紅色遺址遺跡是凝固的歷史,如何讓其不再沉默,真正“火”起來,成為吸引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精神燈塔?臨江市關工委的實踐聚焦于“融合”二字。 “遺址+科技”融合:提升吸引力與體驗感。在保護遺址本體、保持歷史莊重感的前提下,臨江市關工委鼓勵在條件成熟的遺址點嘗試融入適度的科技元素,提升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在樺樹鎮智取西南岔偽警所遺址,探索利用AR技術,通過手機APP或特定設備,在遺址現場疊加還原歷史戰斗場景的動畫演示,讓參觀者更直觀地理解“智取”的過程。在大栗子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宣讀退位詔書舊址,考慮設置數字導覽二維碼,掃描即可獲取更詳細的圖文、音頻介紹,甚至播放相關歷史影像片段。 “教育+幫扶”融合:延伸品牌溫度與深度。在“撐傘護航”活動深化階段,臨江市專門成立了“撐傘護航五老幫扶會”,印發正式文件,明確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幫扶會依托關工委愛心助學協會的成熟體系,設立了五大實體化服務站,構建起“市級統籌、市直保障、鄉鎮兜底”的關愛閉環,將傳承紅色基因與解決青少年實際困難緊密結合。幫扶會負責人介紹,“我們不僅要通過紅色故事鑄魂,也要實實在在為孩子們‘撐傘’,解決他們成長路上的困難和煩惱。”這種“精神哺育”與“物質幫扶”的雙輪驅動,讓“撐傘護航”品牌更有溫度、更深入人心。 “品牌+基層”融合:激發源頭活水與創新活力。臨江市關工委大力鼓勵和支持鄉鎮街、村(社區)關工委立足本地紅色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形成“一地一品”的生動局面。臨江市樺樹鎮關工委充分利用“智取西南岔偽警所”這一獨特遺址資源,開發特色教育活動。大湖街道關工委組織青少年參觀山杏溝日軍遺留工事遺址,進行直觀的國防和歷史教育。七道溝村關工委在組織“研學”祭掃曹國安烈士墓活動時,不僅流程規范,還認真搜集整理相關史料,確保講解的準確性……這些來自基層的、帶著泥土芬芳的鮮活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撐傘護航”品牌的內涵和外延。 臨江的紅色沃土,為“撐傘護航”品牌提供了不竭的滋養;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關工人不懈的追求。接下來,臨江市關工委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深耕紅色資源,創新工作方法,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力量,用心用情用力擦亮“撐傘護航”品牌,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臨江的智慧和力量!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