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德惠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稻米小鎮”豐收季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岔路口稻米小鎮豐收成果,系統解讀德惠稻米產業發展優勢、實踐路徑與未來規劃。 作為農業大市,德惠市地處世界著名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不僅是“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更擁有“德惠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憑借過硬品質躋身“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標志品牌”,同時還是吉林省5個稻漁綜合種養整市推進示范區之一。此次豐收季發布會的舉辦地——岔路口稻米小鎮,更是吉林省特色產業小鎮,成為德惠稻米產業發展的核心標桿。 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德惠市始終將稻米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建基地、育龍頭、強品牌”三維發力,筑牢產業發展根基。在基地建設方面,已建成岔路口鎮、大房身鎮7.6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同步培育14.5萬畝綠色水稻基地,從源頭保障稻米品質;在龍頭培育上,推動形成36家稻米加工企業、18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6個家庭農場的全產業鏈集群,其中不乏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26萬噸,同時依托水稻產業創新驛站、稻米創業孵化園,培育出一批農民經紀人與種植大戶;在品牌建設中,支持經營主體開展ISO9001質量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打造多個優質產品品牌,并積極組織企業參與長春農博會等展會,讓“德惠大米 我就選你”成為消費者廣泛共識。 岔路口鎮“中國水稻第一鎮”的美譽,源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科學規劃。該鎮90%以上耕地為水田,土地平整連片,便于集中打造大型產業園;北緯44°黃金水稻生產區橫穿全鎮,屬季風區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溫4.9℃、年日照2609.7小時、無霜期143天,晝夜溫差大且氣候冷涼,既利于水稻生長,又能減少病蟲害與農藥使用;0.6-1.0米厚的黑土層有機質豐富,搭配松花江、沐石河20多公里過境水源,為優質水稻種植提供絕佳條件。目前,該鎮已建成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長春150個網紅打卡地之一),并成功獲評“國家級文明村鎮”。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成為德惠稻米產業增收增效的重要突破口。據介紹,“蟹田米”憑借綠色環保理念廣受市場認可,稻田蟹因口感鮮甜供不應求,而稻田蟹垂釣等農文旅融合項目,在國慶、中秋期間成效顯著,既豐富了消費者體驗,又推廣了蟹田米、大米酒等產品。通過“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模式,農戶在普通稻米每坰地2.5-2.6萬元收入基礎上,可額外增收7000-8000元。同時,當地定期邀請農業、水產專家開展技術指導,依托農民田間學校每年組織不少于5次培訓,內容涵蓋病蟲害防治、農田管理等,為農戶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展望未來,德惠市將按照“做大二產、做強三產、做優一產”思路,支持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升機械化、數字化加工水平;聚焦“德惠小町”等品牌優勢,擴大品牌精米產能;持續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力爭“十五五”末期實現12萬畝種養面積目標,形成多種養殖模式融合發展格局,新增省級、市級示范區與優質稻米品牌,推動綜合增效突破1.3億元。岔路口稻米小鎮也將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推進農文旅融合,建強稻米產業鏈,讓特色稻米產業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動力。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