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一聲清脆的羊叫打破了清晨的寧靜,5000多頭湖羊齊聲應和,奏響了舒蘭市七里鄉的“致富晨曲”;“咯咯噠”的雞鳴聲中,5萬只白羽肉雞在自動化設備照料下茁壯成長;“哞”的牛叫聲回蕩在樺甸市現代化牛舍,昔日的礦工如今成了養殖能手;此起彼伏的蛙鳴聲里,一只只東北林蛙正“跳”向全國市場……走進田間地頭,聽一聽金融活水滋潤下,那些關于“破繭成蝶”的鮮活故事。 走進這些生機勃勃的養殖場,你會發現每個致富故事里都有一個共同的“主角”——郵儲銀行吉林市分行的金融支持。從30萬元“極速貸”到700萬元“組合拳”,從傳統養殖到現代化農業,從個體農戶到全產業鏈,郵儲人用腳步丈量黑土地,用真情服務新農人,為吉林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在這里,金融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溫度的助力;貸款不只是資金往來,更是夢想起航的東風。 “貸”動特色養殖 湖羊產業“羊”帆起航 清晨五點,天剛蒙蒙亮,舒蘭市七里鄉松柏村穆思利牧業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標準化羊舍里,5000多頭湖羊正等待著早餐。公司經理任星一邊查看羊群狀況,一邊和郵儲銀行舒蘭市支行的客戶經理孫龍飛討論著新羊舍的建設進度。 “湖羊性情溫順,沒有角不好斗,特別適合規模化養殖。”任星抓起一把飼料撒進食槽,羊群立即圍攏過來。這位有著多年養羊經驗的“羊倌”介紹,湖羊兩年可產三胎,每胎2至3只,最多能達到6只,經濟效益是普通綿羊的1.5倍。 時間回溯到2020年,任星帶著第一批700只湖羊來到舒蘭創業。雖然技術過硬,但資金短缺讓他的發展計劃屢屢受挫。“去銀行貸款手續繁瑣,找私人借貸利息太高,一年辛苦錢大半都給了利息。”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任星仍感慨萬千。轉機出現在2022年。郵儲銀行舒蘭市支行開展“走千村進萬企”活動,客戶經理孫龍飛主動上門服務。讓任星意外的是,從申請到放款僅用了一周時間,30萬元“極速貸”就到賬了。“真沒想到郵儲銀行能這么快,更沒想到客戶經理會來到羊圈考察。”任星笑著說。 有了資金支持,任星的發展駛入快車道。他創新推出“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一方面通過“放母收羔”帶動200多戶農戶參與養殖,戶均增收800多元;另一方面開展“寄存代養”,讓農戶既能打工又能分紅。如今,企業存欄量已達5100只,今年又通過郵儲銀行農業擔保貸款135萬元,正在新建4棟現代化羊舍,預計年底存欄量將突破1萬只。 “我們正在打造從種羊繁育到屠宰加工的全產業鏈。”任星指著正在建設的飼料加工車間說,“郵儲銀行不僅給資金,還幫我們規劃發展,這樣的服務真是沒得說。” “貸”動轉型升級 資源枯竭企業“牛”轉乾坤 在樺甸市永盛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肉牛養殖場,經理李兆海正在查看西門塔爾牛生長情況。寬敞明亮的牛舍里,上千頭毛色光亮的肉牛正悠閑地吃著飼草。誰也想不到,這個現代化的養殖企業三年前還是一個面臨資源枯竭的煤礦。 “轉型最難的就是資金和技術。”李兆海摸著牛欄回憶道。2021年,永盛礦業決定轉型發展養殖業,但新建一個現代化養殖場需要巨額投入。正在企業舉步維艱時,郵儲銀行樺甸市支行伸出了援手。 “我們針對企業實際情況,設計了組合貸款方案。”郵儲銀行樺甸市支行小額貸負責人高沖介紹,2023年先發放200萬元農擔貸款支持基礎建設,今年又追加500萬元抵押貸款用于擴建。700萬元資金如同及時雨,讓企業順利度過了轉型陣痛期。 如今,這個占地35公頃的產業園已建成4個現代化牛舍,存欄肉牛2000頭。更令人欣喜的是,企業還建成了年加工2萬頭的屠宰場,開發了100公頃鮮食玉米種植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今年我們正在建設二期工程,明年存欄量將達到5000頭。”李兆海信心滿滿地說。 “貸”動規模升級 養雞能手年入50萬 在吉林市龍潭區江北鄉北山村七組,38歲的村民隋志龍站在現代化的雞舍前,正在指揮一臺30噸的飼料車卸貨。隋志龍此前一直從事水暖行業的銷售工作,去掉五險一金到手四千元。2020年,他回到家鄉養雞,如今年收入50萬元,談起創業的經歷,隋志龍說最感謝的就是郵儲銀行。 隋志龍的父親很早就開始養雞,但是一直都是那種地趴子雞舍,費時費力費錢不說,雞還容易得病,增重出欄也慢。 2020年,隋志龍回到北山村,從父親手里接下了養雞事業,但是由于資金的局限,規模遲遲無法擴大。2022年底,當他得知郵儲銀行正在扶持紅毛大公雞的項目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出了申請。 據郵儲銀行天津街支行信貸客戶經理王胤然介紹,當時隋志龍準備好申辦材料后,從申請到放貸,3個工作日就完成了。隋志龍拿到30萬元極速貸后,建起了一個800平方米的現代化雞舍,能夠養殖18000多只雞,自動喂水、自動上料、自動除糞。 2023年,他又投入一百萬元,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雞舍,能養3萬只雞。 規模擴大了,品種也提級了,從紅毛大公雞到白羽雞。如今,隋志龍兩個雞舍能養5萬只白羽雞,42天出欄,一年能養六茬白羽雞,凈賺50余萬元。 王胤然表示,客戶接下來準備新建一個1500平方米的雞舍,天津街支行隨時準備為客戶提額降息,一路扶持到底。 “貸”動特色產業 林蛙經濟“跳”出致富路 傍晚時分,樺甸市海波蛤蟆參茸店里依然客流不斷。店主馮海波正忙著給外地客商介紹林蛙油的功效,妻子陳桂華則在電腦前處理電商平臺的訂單。 馮海波介紹,林蛙收購從每年8月持續到次年5月,需要大量流動資金。今年,郵儲銀行為他們提供了150萬元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 東北林蛙又稱雪蛤,是長白山特有的珍貴資源。樺甸市林業資源豐富,林蛙養殖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受資金限制,產業發展緩慢。“2012年我們剛起步時,全市做林蛙生意的不過8家。”馮海波回憶道。 郵儲銀行樺甸市支行針對林蛙產業特點,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為養殖戶和經銷商提供靈活便捷的信貸支持。在金融“活水”的滋潤下,如今樺甸林蛙經營戶已發展到42家。“通過我們介紹,已經有兩位親戚也在郵儲銀行貸了款。”馮海波說。 深耕三農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夜幕降臨,郵儲銀行吉林市分行的會議室依然燈火通明。三農金融部的同事們正在討論如何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我們要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每一個有需要的農戶。”該行負責人說。 據了解,郵儲銀行吉林市分行始終堅守服務“三農”定位,針對養殖業特點,創新推出“極速貸”“產業貸”“活體抵押貸”等特色產品,建立綠色審批通道,將貸款審批時間壓縮到3-5個工作日,解決養殖戶融資難題,幫助農戶提升經營能力。 截至6月末,吉林市分行三農業務貸款余額25.06億元,重點支持了萬昌大米、蛟河木耳、樺甸肉牛等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金融“活水”。 在舒蘭,湖羊產業帶動數百農戶增收致富;在樺甸,林蛙產業促進特色經濟蓬勃發展;在龍潭,現代化養殖提升產業效益;在樺甸市永盛,轉型發展實現多元經營……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印證了郵儲銀行金融服務的實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郵儲銀行吉林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服務體系,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為吉林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真正潤澤三農,助力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