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中國?白城蘇打鹽堿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旱田治理鎮賚模式技術經驗交流會在鎮賚縣舉行。與會人員圍繞蘇打鹽堿地資源旱田綜合開發利用領域的前沿科技、創新模式與未來路徑展開探討,為白城鹽堿地治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真知灼見。 此次交流會由吉林省蘇打鹽堿地綜合利用產業研究院、吉林協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鹽堿土改良與利用(東北內陸鹽堿地)重點實驗室主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段英華、吉林協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立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所長侯立剛分別作主旨報告。各企業代表分別圍繞抓好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進行交流發言。與會人員還深入鎮賚縣開展實地考察,玉米、水稻、茭白、甜菜等作物生機勃勃,“稻蟹共養”等生態農業效益初顯,見證了鎮賚因地制宜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的成果。 白城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88萬畝,玉米占比64%,旱田種植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白城市大力發展的玉米深加工產業,正加快推動的綠氫化工產業,都需要大量玉米及秸稈作為重要工業原料,因此大規模開展鹽堿地旱田治理意義重大。 近年來,鎮賚縣與吉林協聯等企業深度合作,試驗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排鹽、改土、培肥、創環境、調生態”為一體的旱田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吉林省蘇打鹽堿地綜合利用產業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鹽堿地改良與培肥試驗站相繼落戶鎮賚,鹽堿地治理旱田、水田治理模式齊發力。而茭白、小龍蝦、大閘蟹等南方特色農產品成功“北移”扎根鎮賚,也為鹽堿地生物改良開辟全新路徑。如今,80萬畝改良田已融入全縣300萬畝耕地,為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注入新動能。 白城市將繼續完善提升鹽堿地旱田治理“鎮賚模式”,有計劃、分步驟推進鹽堿地旱田規模化治理,探索推行“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實施模式,抓實鹽堿地治理專業人才“引育留用”,做好鹽堿地旱作特色農業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