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遼平原的稻浪翻涌著金色希望,吉林大地正書寫著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在這片被黑土地滋養的沃野上,一名身兼吉林省人大代表、電商先鋒與農業匠人的追夢者——羅鳳魁,以其十七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成為“吉林大米”品牌崛起的生動注腳。近日,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授予其“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殊榮,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是一部融合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營銷思維的奮斗史詩。 洞察市場商機,從互聯網中尋找突破口 2007年深秋,一單跨越千里的網絡訂單,為羅鳳魁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彼時從事傳統貿易的他,敏銳捕捉到互聯網經濟的曙光。“當收到人生首單網購包裹,我意識到虛擬空間蘊藏無限可能。” 這名來自吉林撫松的漢子,毅然放棄穩定業態,于2008年3月8日創立淘寶首家“東北特產”網店,開創區域農產品觸網先河。他的選品策略極具前瞻性:依托長白山資源優勢,利用大學旅游專業所學,精準鎖定蘑菇、木耳、人參等特色產品,成功避開同質化競爭。他緊隨電商生態迭代:從淘寶店升級為天貓店,從PC端拓展至移動端,精準把握流量脈搏。2016年淘寶直播一推出,他即敏銳入駐,成為首批農產品直播“拓荒者”。回憶直播首秀僅4人觀看,羅鳳魁坦言:“我的形象不出眾,也沒有才藝,如果我都能把這個產品賣出去,那這個行業就可以做了!”正是這份執著,支撐他在兩年內完成600場、日均8小時的直播馬拉松,硬生生為農產品闖出一條直播新路徑。 扎根黑土直播,匠心演繹“吉林味道” “要做就做最懂吉林農產品的人。” 羅鳳魁走遍省內各大產區,將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截至目前,累計發布近千條“吉林大米”相關短視頻作品,開展百余場“吉林大米營銷推廣”直播,以達人視角深度講解大米全鏈路品質內核,構建銷售矩陣,獲千萬粉絲認可;所在機構合作達人 1826人,累計粉絲超5000萬,內容總播放量超700億,其個人賬號粉絲超1200萬、播放破百億;首創“吉林省農產品頭部主播矩陣化推廣”模式,帶動合作米企年銷量翻倍,助農增收覆蓋全省。這些令人震撼的數據,是他“心系田間地頭,貨通四海九州”理念的極致實踐,這名千萬粉絲主播化身吉林農特產品“代言人”,將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等推向全國。 嚴守品質生命線,守護“吉林大米”金字招牌 在羅鳳魁心中,好米不僅是種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他高度贊譽吉林省糧食系統的科學管理體系:“從選種到田間管理,從收割、儲運到加工、包裝,全程嚴格標準。糧儲部門的專業監管,是我們從業者的堅實后盾。”這份對品質的敬畏,轉化為對供應鏈的嚴苛把控——堅持選用當季新糧,采用低溫加工工藝,最大限度鎖住大米營養。 品質堅守換來的是消費者的深度信賴。其直播間1200萬粉絲中,80%成為吉林大米的忠實擁護者,復購率遠超行業均值。“許多粉絲告訴我,孩子的第一口輔食就是吉林大米的米油。”這些溫情反饋,讓這名工匠深感肩頭責任之重。 薪火相傳育新農,擘畫產業升級新圖景 榮膺“十大制米工匠”,羅鳳魁思考更深的是傳承與突破。“獎項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他計劃建立青年創客孵化基地,傾囊相授電商經驗。其設計的培訓課程,既有短視頻拍攝、直播運營等實戰技巧,也涵蓋農產品知識、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內容。 對于吉林大米的未來,羅鳳魁藍圖清晰:“要講好三個故事——黑土地的故事、農人的故事、匠心的故事。”他倡導年輕從業者深入田間,利用好互聯網短視頻工具,記錄真實農耕場景、挖掘傳統智慧,把吉林的好產品推廣出去。在他的構想中,吉林大米未來不僅要賣產品,更要傳遞文化、提供體驗,讓消費者通過一粒米觸摸吉林農業的脈動與靈魂。 政企協同強品牌,共謀產業融合新篇章 羅鳳魁的成長軌跡,恰與吉林省糧食產業發展戰略同頻共振。近年來,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著力構建“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四位一體體系,為吉林大米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此框架下,以羅鳳魁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良性生態。 作為吉林省人大代表、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四屆委員,羅鳳魁積極推動跨域合作:攜吉林鮮食玉米走進新疆兵團,引進新疆優質大棗反哺吉林市場。在援疆政策支持下,他開創“邊貿+電商”新模式,實現兩地農產品優勢互補,拓展了產業協同發展的廣度與深度。 站在新起點,羅鳳魁目光投向更遠方。本屆農博會上,他將作為主力主播推介吉林大米新品。在他看來,每一粒吉林大米都承載著農業現代化的使命,每一次直播都是向世界展示黑土魅力的窗口。從淘寶小店到千萬粉絲直播間,從傳統糧商到新電商領軍人,羅鳳魁用十七年光陰,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制米工匠”的豐富內涵——他背后,是吉林省精心構筑的糧食全產業鏈;他前方,是鄉村振興戰略鋪展的壯闊圖景。這名黑土地上的追夢人,正以匠心為筆,以沃土為卷,續寫著中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華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