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雙遼市遼西街道吉興村,陽光傾灑,村委會的小院早就聚滿了村民——一場專屬于“文明標兵”的表彰大會,正熱熱鬧鬧開起來。 “不辦升學宴還能拿獎勵,咱村這風氣真是太好了!”獲獎的何鳳奎胸前戴著大紅花,手里攥著獎勵金,嗓門亮得整個小院都聽得見。他家孩子今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學,起初親戚還勸著“辦幾桌熱鬧熱鬧”,但何鳳奎想起村里常說的移風易俗道理,干脆主動跟村委會報備“不辦宴”,如今成了表彰對象,他笑著說:“這份光榮,比擺幾十桌酒席還體面! 這場熱鬧的表彰會,藏著吉興村七年磨一劍的“文明密碼”。早在2017年,吉興村就盯著“破陋習、樹新風”的目標發力,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成鄉風建設的“主陣地”——墻上貼著村規民約,屋里擺著志愿服務登記本,桌上放著移風易俗宣傳冊,一步步蹚出了“制度立規矩、服務暖人心、獎勵樹標桿”的特色路子。 推進鄉風文明,吉興村的做法滿是“煙火氣”,沒半點花架子。村里早早就搭起了“黨支部領著干、村干部跑著辦、志愿者幫著忙”的三級隊伍,聽說誰家孩子要升學、誰家要辦喜事,村干部不繞彎子,坐在炕頭上就跟大伙算賬:“辦一桌宴得花好幾千,收的人情錢早晚還得還,這是‘人情債’;要是不辦,省下來的錢給孩子買電腦、交學費,多實在!”就這么掏心窩子地聊,村民們慢慢從“覺得沒面子”“不愿改”,變成了“覺得劃算”“主動改”。 針對最容易鋪張的升學宴,村里更是動了巧心思。2019年修訂村規民約時,特意加入“正向激勵”的“暖心條款”:凡是本村學子考上大學后,主動不辦升學宴、不搞鋪張慶祝的,不僅能在表彰大會上戴大紅花、還能憑錄取通知書拿獎勵——考上??圃盒=o2000元,普通本科3000元,重點大學5000元,這筆錢全從村集體經濟收益里支出。 七年堅守,吉興村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曾經夏天里扎堆辦的升學宴、謝師宴沒了蹤影,村民間的人情往來少了“隨禮多少”的攀比,多了“孩子考得咋樣”“日子過得好不好”的真誠關心;村口的公告欄上,除了獎勵名單,還多了“道德模范”“干凈人家”的照片。截至目前,村里累計拿出12.2萬元獎勵金,幫52名學子減輕了家庭負擔,“重教育、守文明”的種子也在村民心里扎了根。 如今的吉興村,不僅院干凈、路平整,更透著一股讓人舒心的“文明勁兒”。村黨支部書記李德春說,接下來村里還要把“獎勵文明”的做法延伸到更多領域,讓文明新風融進村民的日常日子里,讓吉興村的“文明牌”越打越亮,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