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今年舉辦的吉米金穗“五大經典”領航行動獲獎名單中,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凌鳳樓的名字格外亮眼——憑借在水稻育種與制米技術領域的深耕與突破,他當選“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從1987年與水稻育種結緣至今,38年時光里,他育成62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為吉林大米品質升級注入“科技基因”。近日,我們走進他的實驗室與試驗田,聽這位“稻田科學家”講述科研與匠心交織的故事。 初心:38年只做一件事,從“高產”到“優質”轉變 “一輩子就干好一件事,值!”采訪剛開場,凌鳳樓的話便透著一股執著。1991年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后,他順理成章投身水稻育種領域,最初的研究核心是“高產”——在糧食需求迫切的年代,讓稻田多產糧是他的首要目標。 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悄然轉變。“超市里,消費者挑大米先問‘好不好吃’,而不是‘能產多少’。”凌鳳樓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果斷將研究方向轉向“優質食味”,提出“好吃、高產、抗病”的育種新目標。他指著實驗室里的水稻種質資源庫介紹,這里保存著1.7萬份水稻資源,其中近6000份攜帶優質食味基因,“這些‘基因寶庫’是培育好品種的底氣,吉林大米要打響品牌,品種根基必須扎牢”。 育種:基因聚合+技術創新,打造吉林大米“明星品種” 稻米的口感與營養,核心在品種。為了讓吉林大米形成獨特優勢,凌鳳樓團隊走出一條“傳統育種+現代技術”融合的道路。通過雜交、回交等傳統手段,結合基因編輯、分子標記等現代技術,他們將優質食味、抗病、抗逆等基因精準“聚合”,培育出多個“明星品種”。 其中,吉農大667堪稱“王牌”——其食味值達到90分,連續3年榮獲“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口感軟糯香甜,可與日本越光、泰國香米同臺媲美;吉農大531獲得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銀獎,且在吉林中熟稻區實現畝產超千斤,兼顧品質與產量。針對吉林寒地稻區、西部多鹽堿地的特點,團隊還培育出耐鹽堿、抗低溫的品種,讓西部鹽堿地也能種出“好米”。“我們的品種要‘接地氣’,能適應吉林的土、吉林的天,才能真正幫農民增收、幫產業增效。”凌鳳樓說。 工藝:全流程技術配套,讓好品種發揮“最大價值” “好品種只是第一步,從稻田到餐桌,每一步工藝都影響著最終口感。”在凌鳳樓看來,稻米品質的提升,需要育種與工藝的“雙向奔赴”。為此,他帶領團隊在制米產業鏈下游持續創新,構建“優質品種+配套技術”的全流程方案。 在種植端,團隊研發綠色輕簡栽培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讓稻米保留天然香味;在采收與倉儲環節,推廣“霜前采收、低溫風干”技術,避免稻米氧化過快、營養流失、口感下降;甚至延伸到消費端,聯合企業研究不同電飯煲的烹飪參數,形成《吉林優質大米烹飪指南》,讓消費者在家也能煮出軟糯香甜米飯。 萬昌鎮昌盛米業的案例頗具代表性。該企業采用吉農大667品種,搭配凌鳳樓團隊的綠色栽培與低溫倉儲技術,使產品出米率提高了3%-5%,遠銷北上廣等地,年產值提升20%,還帶動周邊種植10余萬畝,成為吉林大米優質化種植的“樣板”。 轉化:從實驗室到田間,讓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談及科研成果轉化,凌鳳樓坦言曾遇過“坎兒”——最初企業對新品種不信任,擔心“好吃不高產”“適應不了本地氣候”。為了打破僵局,他帶領團隊在全省建立20多個示范基地,“讓農民親眼看長勢、親手摸稻谷、親口嘗米飯”。 如今,凌鳳樓團隊培育的品種已在全省30多個市縣推廣,吉農大667、531、538等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1400萬畝,增產稻谷5億斤以上,帶動農民增收超15億元。“科研不能閉門造車,要跟著產業需求走。”現在,凌鳳樓每周都會抽2-3天去田間或企業,解決種植中的病蟲害問題、加工中的精度控制問題,讓實驗室里的技術真正服務產業發展。 匠心:以榮譽為動力,瞄準“比蛋糕還好吃”的新目標 當選“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凌鳳樓認為科研能力是核心支撐:“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科研就是通過一次次試驗突破技術瓶頸,把‘好’變成‘更好’。”這份榮譽也讓他更清晰未來方向。 在談及未來3-5年的規劃時,凌鳳樓眼神堅定:第一步,培育抗倒伏、高米率的東北長粒香品種,解決當前種植中的“倒伏減產”“出米率低”痛點;第二步,通過分子技術讓普通品種“變香”“耐鹽堿”,拓展優質稻種植范圍;最終目標是,實現“吉林大米比蛋糕還好吃”,讓消費者“吃一次就忘不了”。 “吉林大米的品牌口碑,不是靠說出來的,是靠一代代人用科研和匠心種出來的。”采訪尾聲,凌鳳樓望著窗外的試驗田,稻穗隨風搖曳。這位深耕稻田38年的科研工匠,正以堅守與創新,為吉林大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續寫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