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鴨綠江碧波蕩漾,最美邊境線國道G331臨江段上車流如織。2025年國慶黃金周期間,臨江市創新實踐“文旅+農業”發展模式,通過特色集市、美食體驗、助農展銷等多元載體,將旅游流量轉化為農產品銷量,為邊境地區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特色集市點亮邊境小鎮 在葦沙河鎮江濱廣場,18個特色攤位組成的集市成為假期里一道亮麗風景。五味子、黃菇娘、沙果等本地特產與根雕、白酒等手工藝品琳瑯滿目,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 “今年十一游客真是特別多,特產賣得特別好。”攤主葦沙河村村民徐敬榮欣喜地說道。集市作為葦沙河鎮“國慶金秋嘉年華”活動的一部分,與“葦沙歡歌”江濱廣場現場KTV活動同步進行。游客在品嘗特色美食、購買手工藝品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精彩的文藝匯演,感受濃厚的節日氛圍。 與此同時,鎮內8家主打“鴨綠江江魚宴”的飯店生意異常火爆。以當地特產的細鱗、鰲花等20多種珍貴魚類為食材的傳統“江魚宴”,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總銷售額突破50萬元,展現出“靠水吃水”的飲食文化魅力。 農旅融合拓寬增收渠道 在大栗子街道,鄉村振興的畫卷同樣精彩。街道積極組織農戶參加臨江市2025年鴨綠江文化旅游宣傳周活動,讓農特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走向更廣闊市場,富有當地特色的蜜汁葡萄、清脆多汁的雞心果、綠色種植的西瓜吸引了大量市民與游客駐足選購,望江村農戶楊文霞興奮地說:“活動第一天就賣了80多斤葡萄、100多斤雞心果,收入翻了好幾倍!”假期期間,該村5戶參與展銷的農戶累計銷售額達2.5萬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大栗子街道巧妙利用G331國道沿線資源,在當石停車場設立志愿服務站,使其成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展售點。望江村黨支部書記王福江手中拿著新上市的哈密瓜介紹道:“這是我們首次規模化種植的新品種,甜度高、口感好,歡迎各位游客品嘗”。據了解,哈密瓜是該村合作社今年首次嘗試規模化種植的新品種,十一期間通過售賣農特產品為村集體經濟增收6000元。 文化廣場變身助農窗口 來到六道溝鎮夾皮溝村金葉廣場,貨架上碼得滿滿當當——透明塑封袋里,榛子裹著淺褐殼閃著油光,松子粒大飽滿,干蘑菇蜷著褐色傘蓋,雪白的馬鈴薯粉條扎成整齊的小捆,標簽上印著“本地直供”。志愿者們忙碌地為游客介紹農產品,提供試吃。 “這粉條看著就知道筋道,好吃!”來自天津的游客張夏芳女士正拿著馬鈴薯粉條一邊掂量一邊說道,隨行的小男孩一邊品嘗松子,一邊問“這是什么”。這樣的場景在黃金周期間屢見不鮮。當地政府針對村民“賣貨難、缺場地”的問題,依托文化廣場創新搭建“旅游+特產”消費場景,設立10余個售賣帳篷,將各村特產集中展銷。這種精準助農模式在假期為該鎮村民帶來20萬元收入,讓村民在家門口既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又滿足了游客對特色產品的需求,實現雙贏。 “通過試吃體驗,咱們游客更能直觀感受產品到底好在哪兒。”臨江蜜知道經銷商“農人楊大頭”楊濤說道。據了解,在G331臨江段多個旅游驛站及服務區開展農特產品免費品嘗贈送活動,包括蜜知道天然飲品、椴樹蜜、槐花蜜、百花蜜等,真真切切讓游客在游覽大美風光的同時,品嘗到當地鄉村振興的“甜蜜味道”。 這個黃金周,臨江市邊境鄉鎮通過深度挖掘本地資源,將農業、文化、旅游等元素創新融合,能夠有效激活鄉村發展動能。當志愿服務站兼具銷售功能,當特色美食成為旅游招牌,當田間作物通過旅游通道走向市場,文旅消費的活力就真正轉化為了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實效。 接下來,臨江市將繼續深化“農業+旅游”發展模式,進一步拓展農特產品銷售渠道,讓更多農戶享受發展紅利,為邊境地區鄉村振興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