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近日舉辦的吉米金穗“五大經典”領航行動評選中,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林秀云憑借深厚的科研積淀與豐碩成果,當選“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這名扎根水稻育種領域三十余載的科研工作者,用一粒粒飽滿的稻種詮釋著“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讓吉林大米的醇香飄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十載育種路:在實驗室與田間的堅守 1986年,林秀云從吉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與水稻育種結下不解之緣。1997年調入吉林省農科院水稻所后,她愈發意識到知識儲備的重要性,開啟了邊工作邊攻讀碩博學位的歷程。“水稻育種是慢功夫,一個新品種從培育到推廣,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林秀云坦言,年復一年的雜交組合配制、低世代育種材料選拔、高世代材料鑒定,考驗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是持之以恒的堅守。 2005年,林秀云帶領生物技術育種團隊,創新采用“不飽和回交與定向選擇相結合”的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吉粳809、吉粳811、吉粳351、吉粳575等多個優質水稻品種。這項技術通過獨特的分離群體構建方式,保留一定秈稻成分以提升產量,同時保留大量粳稻背景,解決了秈粳雜交后代育性差、抗冷性弱等難題。 其中,吉粳809堪稱技術突破的典范。其稻瘟病抗性比傳統品種吉粳88提升了4個等級,區域試驗中增產點比率達100%,百畝連片實測畝產達795.3公斤。更難得的是,它的整精米率顯著高于普通品種,讓農民每斤稻谷能多賣0.05-0.1元。“看到農民豐收時的笑容,所有的熬夜、蹲田都值了。”談及成果,林秀云的眼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 從實驗室到田間:讓好種子結出致富穗 科研的最終價值在于應用,如何讓新品種走出實驗室,在田間地頭生根結果?林秀云探索出“示范基地+全鏈條服務”的轉化路徑——在水稻主產區建立示范基地,組織育種家、農技專家、營銷人員等專業團隊獻計獻策,邀請種糧大戶、合作社成員、種子企業代表參加現場培訓與觀摩會,“我們不僅要給農民好種子,更要教會他們種出好水稻。”她解釋道。 這種模式讓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吉粳351適合直播稻種植,節省勞動力成本;吉粳575憑借優良食味,斬獲吉林省第十屆優質食味水稻鑒評會金獎和中日優質食味米鑒評會“最優秀獎”。截至目前,這些品種已累計推廣近千萬畝,通過與亨達種業、益德堂等企業合作,真正實現了讓科研服務于產業。 林秀云深知,從科研成果到市場產品,需經歷品種創新、種植、加工、品牌營銷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她舉例說,吉粳809的推廣就聯動了加工企業,其高整精米率大幅提高了加工企業效益,形成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雙贏格局。 工匠榮譽背后:科研與使命的共振 此次入選“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林秀云認為科研成果在評選中占比達70%。“這份榮譽是對團隊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她強調,育種科研既要扎根土地,又要仰望星空。多年來,她帶領團隊承擔9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10余篇,用數據詮釋著科研人的嚴謹。 結合此次吉米金穗“五大經典”領航行動對吉林大米產業的推動作用,林秀云提出:“科研要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讓育種目標緊扣市場脈搏。”她以吉粳575為例,其培育正是瞄準高端食味米市場,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精準調控直鏈淀粉含量,最終贏得市場認可。 面向未來,林秀云團隊正聚焦吉林省軟米品種市場,配制大量軟米雜交組合。“希望培育出口感更好、產量更高的新品種,填補產業空白。”此外,她還有更長遠的愿景:“讓吉林大米不僅香飄全國,更能走向世界。” 從實驗室的精密試驗到田間的風吹日曬,林秀云用三十余年的堅守詮釋著“制米工匠”的初心。在她看來,每一粒稻谷都是科技與匠心的結晶。正如她常對團隊說的:“我們育的是種子,更是希望。”這份堅守,正在讓吉林大米的品質傳奇不斷延續。 |